聚焦丨第七届北京林业大学“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圆满举办
2021年12月19日,第七届北京林业大学“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圆满举办。
本次论坛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主办,城乡规划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风景环境规划设计学术委员会等共同承办。本次论坛聚焦“地方韧性:场所保护与更新中的社区角色”,由主旨报告、研究生论坛两个环节进行。其中主旨报告环节主题为“风景:作为理解‘地方知识’的存在与途径”、研究生论坛主题“城乡空间地方性发展与韧性应对”。
出于防疫管控要求,本次会议采取全程线上的方式进行,邀请主旨报告及对谈嘉宾8人,线上观众实时在线200余人。
一、主旨报告环节
主旨报告海报
主旨报告环节嘉宾合照
论坛主旨报告分为上下两个半场进行。上半场演讲嘉宾分别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的石鼎副教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的周详老师;对谈嘉宾为厦门大学社会与人文学院的葛荣玲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的巨浪老师。下半场演讲嘉宾是北京大学社会系的张帆老师、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周丹丹副教授;对谈嘉宾为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潘曦副教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向岚麟副教授。
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㬢教授做开场致辞
首先,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院长郑㬢教授做了开场致辞。郑院长回顾了北京林业大学“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的历届情况,介绍了本次学术论坛的主旨,表达了借学术论坛促进景观、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交叉研究的良好愿景。
主旨报告演讲嘉宾石鼎老师、周详老师
上半场,石鼎老师讲座主题为《景观·秩序·信仰:日本濑户内海芸予诸岛上的“村上海贼”记忆》,报告从遗产叙事方式与遗产组成要素(可移动的、不可移动的)的特征两方面,对于“村上海贼”文化与地方知识进行全面解读。周详老师讲座主题为《乡村景观观想:遗产与资产》,报告从中国乡建的3次运动入手,分析出现的问题及原因。周老师在当前乡村振兴政策导向下,以“文艺乡建”视角,对于乡村怎么办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上半场对谈嘉宾葛荣玲老师、巨浪老师
在对谈环节,葛荣玲老师肯定了两场报告的学术研究深度。指出石鼎老师经过田野考察,从遗产视角介入“村上海贼”,展现了综合分析与深入的思考。巨浪老师提出,根据报告认识到通过“日本遗产”的项目操作,当地社会在对“村上海贼”记忆进行 “去污名化”的操作;此外,通过“日本遗产”对遗产进行“打包”,把碎片化的遗产当作整体来对待。
两位对谈嘉宾对于周详老师的报告内容十分赞同,葛荣玲老师指出,对于文艺乡建,以往的眼光乡村作为城里人“消费”的地方,将原本人地依赖共存的关系,简化为人与空间的,简单的交换关系。而通过周老师的分析体现了“流动性”,提出了新思路、启发了我们重新审视乡村的视角。
主旨报告演讲嘉宾张帆老师、周丹丹老师
下半场,张帆老师报告主题为《风土与世界:人类学视野中的乡村和景观》。讲座指出“风的流动和土的固定之间的辩证使一地之风土超越地方的局限,呈现出世界性。”汇报总结了风土的特点,从风土的概念出发,讲述作为客观景观的自然存在与人、地方、权力之间的复杂关联。周丹丹老师报告主题为《征服桀骜不驯的风景:从山地景观变迁理解地域社会的形成》。周老师介绍,这一研究缘起于斯科特 “桀骜不驯的景观”,通过以闽浙赣边界山地为例,通过桀骜不驯的山地风景在地域社会变迁过程中被不断驯化与改造的过程,本土风景的变迁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认识与理解地域的边界、地域社会的形成过程与机制的内生化视角与途径。
在对谈环节,潘曦老师提出,张老师的报告解读了人的视角中、“地方性知识加持”下的景观,又辅以具体例证,内容精彩丰富,讲座对于理论的回顾与梳理对于我们的反思十分有益。周丹丹以案例地讨论山地景观变迁研究,是一个典型的人类学的边缘与中心的研究,搭建了一个很好的研究框架。向岚麟老师从景观研究的分类谈起,认为张帆老师的汇报对于景观研究理论有所启发。“风土”一词最早是源于《存在与时间》一书 ,而近来学者研究维度更加丰富。张帆老师在稍后的发言中补充,对于“风土”的概念,她试图抛掉本体论与方法论,尝试抛掉框架,从更直观的角度探讨。
下半场对谈嘉宾潘曦老师、向岚麟老师
主旨报告的最后,本次论坛的学术召集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李翅教授进行了总结发言。李翅教授一方面肯定了本次论坛四个主旨报告的内容层次丰富,与视野拓展;同时对于嘉宾对谈中展示的景观、人文、区域多元视角予以赞赏,称论坛对未来城乡如何发展,提供了良好启示。
学术召集人李翅教授及论坛主持人徐桐老师
二、研究生论坛环节
研究生论坛海报
下午场为研究生论坛环节。主持人为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冯君明,本阶段共邀请了5名国内外硕博研究生开展学术报告。
论坛发言嘉宾及线上与会者
第一个报告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博士研究生冯一凡和冯君明共同完成,题目为“黄河滩区周边簇群城镇发展特征及景观韧性研究”。首先介绍了黄河滩区周边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规律,并结合分形理论,对簇群城镇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与总结,将滩区周边城镇群发展划分为离散发展、边缘扩展、连绵拓展以及均衡发展四个阶段;其次介绍了滩区周边景观格局的时空演变特点,并筛选其中空间脆弱性较高的城镇片区;最后以新乡市凤泉区为例,结合土地覆盖和内涝积水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高聚合度建筑空间影响最为明显,而现实中最易发生内涝灾害的广场和道路空间,其格局影响弱于林地、草地等绿色空间。
报告嘉宾冯一凡、冯君明
第二个报告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高梦瑶完成,题目为“黄河滩区周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机制及聚类发展策略”。主要内容为基于遥感数据,借助地理学空间测度指标,描述了滩区范围内的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同时使用地理探测器工具,分析物理环境和社会经济环境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解释力。结论包括:一,黄河滩区周边地域乡村空间的自然-文化景观资源不具明显的分布中心;二,黄河滩区周边地域的乡村聚落呈总体均衡,局部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三,人口密度、耕地比例、水体比例对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的解释力最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环境对乡村聚落的空间分布产生了协同效果。最后借鉴TWINSPAN聚类方法,基于7类环境特征耦合划分4种乡村聚落类型,分别对其空间重构和景观风貌优化提升的方向提供建议。
报告嘉宾高梦瑶
第三个报告由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建筑学院的博士研究生金桐妃完成,题目为“关于如何在微更新背景下理解社区韧性的初探”。首先介绍了研究的出发点,包含国内存量更新的背景转换,遗产社区的定义以及微更新的实践和政策背景。然后韧性理论发展进行了简要介绍,随后以此为基础,介绍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分析原理。最后以上海新华路街道的社区微更新进程为例,阐述了微更新实践如何在适应性、社会资产建设和资源构建方面提升社区韧性。
报告嘉宾金桐妃
第四个报告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李诗尧带来,题目为“城市公园绿色绅士化研究——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主要内容为以北京市朝阳区为例,对绿色绅士化进行描述分析验证,并探究影响因素。在城市更新的实践中,城市公园因其生态、气候调节、娱乐文化、社会交往等诸多功能,呈现出不可忽视的韧性属性。因此研究有助于更好的促进公园绿地的使用,平衡绿色空间的分配,让城市公园绿地的价值更好的惠及每一位市民,提升本地居民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使城市公园绿地从生态与社会服务等多方面提升地方韧性,促进城市的环境正义与可持续发展。
报告嘉宾李诗尧
会议最后由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李翅教授组织线上交流和总结。通过组织研究生参加发言,一方面为论坛提供更加多元的研究视角和研讨内容,另一方面也可以丰富其组织形式。本阶段论坛内容包括了城镇群、城镇、社区和乡村不同研究尺度,并有针对地使用了不同的分析工具。报告中对所涉及社会学等理念的理解,对大数据的获取和分析方法等是研究生需要掌握的能力,未来需要从技术、社会、文化等更多维度探讨城市空间的更新和发展。
李翅教授总结
至此,为期一天的第七届北京林业大学“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在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中圆满结束!
北京林业大学“城市·风景·遗产”学术论坛主旨是探讨多学科视角下的城市发展、风景解析、遗产保护等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实践。自2015年至今已然是第七届,已经邀请过一百余位各领域取得优异成果的嘉宾讨论学术热点、分享实践成果。本次论坛为城市、风景、遗产领域的专家学者提供良好的交流平台,起到了学科融合发展的作用,并且从更高层面的视角,人文、社会乃至哲学的思想来看来未来城市和乡村的建设和人与自然的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野。
END
责任编辑:金 帆
审核:李燕妮